中文 | English | 其他语言 |
|
|
负责人:修光利,电话:02164252930, Email:xiugl@ecust.edu.cn
联系人:王芳芳,电话:02164252399, Email:wff@ecust.edu.cn
流动站主页:/
一、流动站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一支高水平博士生指导教师队伍,依托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国家级基地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5个以及高校111引智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该流动站瞄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国际前沿,面向国家、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区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长期在化工过程环境污染控制、工业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场地污染成因与治理、化工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等研究方向上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已成为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领先的高水平科学研究、高科技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流动站接收了大量来自环境、化工、能源、生工、化学、材料等专业的博士进站从事与环境学科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博士后在站期间承担或参与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科研成果获得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博士后合作导师
蔡兰坤、陈秀荣、崔长征、丁路、方海平、黄光团、雷菊英、厉巍、林匡飞、林森、刘莉莉、刘勇弟、路贵民、吕树光、乔秀臣、盛敏、宋兴福、隋倩、孙淑英、孙泽、田程程、汪华林、吴诗勇、邢明阳、修光利、杨骥、杨强、杨雪晶、于建国、张乐华、张卫、周磊、周彦波
三、主要研究方向及国内外影响
(一)化工过程环境污染控制
以化工为背景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和学科特色,连续40年聚焦高浓度、高盐分、高毒性工业废水过程减排、高度净化与资源化技术,高效分离和微界面驱动的专利技术突破了液固传质瓶颈。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大气污染化学与控制技术研究。目前,主要围绕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机理,开展大气污染物的垂直观测与区域输送机制研究、VOCs监测和科学治理技术等研究。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在奉贤建立了国内首个系留气球垂直观测联合基地,为上海市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政策和措施制定提供了依据。针对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开发微观-介观多尺度协同技术,实现烟气脱硫产物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牵头成立了长三角VOCs治理产学研用联盟,开发生物技术、低温/常温催化技术以及VOCs与恶臭协同脱除技术等。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开发了复杂体系分离过程强化技术,突破了钾镁锂等资源提取瓶颈,支持了西部经济发展,实现成套技术了国际转让。围绕煤化工、钛化工、生物质等工业固废高效转化开展研究,曾承担了大宗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的863重大专项以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二)工业废物资源循环利用
充分发挥化学化工的基础优势,立足过程减排和三废联治相结合,解决化工、石化和制药等重污染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聚焦高浓度、高盐分、高毒性工业废水过程减排、高度净化与资源化技术,高效分离和微界面驱动的专利技术突破了液固传质瓶颈,实现了100余套石化装置的污水和废液减排;国内率先开设环境仿真学教学,出版国内第一本教材《环境工程仿真与控制》;研发的中度嗜盐菌生物技术、改进A/O技术、BCB(生物-催化-生物)等几十项专利技术,成功应用于高桥石化和鲁南化肥等100余家企业的污水处理和回用工程,促进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可持续发展。近十年,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环保部水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以及横向课题近百项,获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三)场地污染成因与治理
我校是生态环境部化工污染场地修复技术重要支撑单位,近10年来围绕着石油化工行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特点,与中石化合作开展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主持完成了污染场地高危险有机污染物修复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5项,围绕着石油化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特征污染物的研究,创新地将化学工程技术应用到工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研究中,创立了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控制工程。创新性地将物理强化技术应用于氧化/还原修复技术,开发了沉箱反应器绿色修复技术与装备,工厂余热强化增溶水土一体化氧化/还原协同低碳修复技术与装备,突破了低渗透地层(粘土)技术瓶颈,应用于实际场地5项,其成果“化工场地高风险有机物复合污染识别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工业场地有机物污染地下水环境修复与风险控制新技术”获2014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化工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面向国家和地方在生态安全与环境健康方面的重大需求,围绕化学品风险管控等科学问题,系统开展化学品环境风险控制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研究。聚焦化工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发化工区域性重大安全突发事故风险评价技术,化工区域性重大安全突发事故危险源综合安全规划技术,以及重大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聚焦微量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的协同风险及机制,在水环境风险与水质安全领域,开展了持久性污染物、环境激素及挥发性有机物的暴露水平监测与风险防控技术研究。编制重大安全突发事故的规划、整治及应急预案,为城市安全服务,为政府机构的科学决策提供服务。积极做好公众服务,为天津瑞海爆炸进行知识普及和释疑,为液氨泄漏事件进行公众释疑。成为国家和上海市环境标准制定和化学品管控的重要技术支撑团队。获批上海市生态环境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以“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为发展契机,推动碳中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国际前沿视野、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碳中和技术创新人才。以煤、石油焦、渣油、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污泥、垃圾等为原料,加压气流床气化制取清洁合成气过程与技术。研究开发新型气流床气化技术、新型气化工艺系统和关键设备、高效长寿命气化喷嘴、气化技术PDP 软件包等;开展气流床气化过程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射流与撞击射流的多相流流动,高温、高压下的气相反应,高粘度非牛顿流体雾化,超浓相气固两相流流动,气液固三相流动与热质传递,熔渣流动、相变与传热,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与系统模拟计算等。合成气的深度加工与利用。研究开发合成气深度加工用催化剂、反应器和加工工艺。
版权所有 © byd必定赢(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管理 duqm1.com 地址:上海市梅陇路130号 邮编:200237 |